Search

※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※​

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――李蘋芬新詩的時間...

  • Share this:

※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※​

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――李蘋芬新詩的時間敘事,以〈白色的門〉、〈在母親的房間〉與〈那樣的人〉為例(上) ◎蔡牧希​

前言​

李蘋芬於2019年4月底出版第一本詩集《初醒如飛行》,集結多首得獎作品以輕靈之姿迴旋於文字與韻律之間,光影時或乍現,譜出意象的多重交響之曲。​

詩人自言:「詩意的發生總是從譬喻開始,因此詩集名以譬喻形式呈現。​

『初醒』意味每一天的開始,都是面對世界的新穎開始,若古典詩表現了渾然飽滿的物我合一與同質性,現代詩中,更多的是我與世界協商和質疑的過程。藉由『飛行』一般的思想馳騁,以詩的形式,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在風景。」(註1)​

本文欲由〈白色的門〉、〈在母親的房間〉與〈那樣的人〉三首詩,探察詩人如何沿著多重時序的敘事結構,飛行於碎裂的生活間隙,建構全新內在的風景,並將日常真實一一轉譯,投影到讀者意識之湖。​

二、打開白色的門,進入更迷人的所在――一場真實的詩風暴​

李蘋芬於2019年道南文學獎作家講座曾以「明天,我們把暴風雨搬進來」為題,講述詩作的概念與呈現方式。她以瀨戶內海藝術季的作品Storm House為例,其設計概念,是讓群眾置身於日光燈閃爍的室內,以水瀑營造暴雨來襲的環境。​

而「製造」具體風暴屋的呈現,就是詩人在作品「刻意營造」的概念。在詩人的刻意營造之下,「詩」可以構築某種空間、凝縮不同的時序。​

「我坐在水中/水坐在白色裡面/白色的石頭。手臂。風箏。」開篇以水與白色的概念錯置,先破除讀者既有的概念認知,重新構建自我的詩空間。在「每一扇白色的門」之後,都有一個漂浮的世界,時間與空間在意念飛騰的瞬間,寂然解構。「我向棲身夢中的人們告解/白色在印象派裡翻灑/起身為瀲灩的雲/容易生皺/容易散」述說的是門後的世界。而開啟潛意識之門後,真實的告解逐步上演,如雲彩一般,既真實而又虛幻,正如陳義芝評析此詩:「彷彿宇宙洪荒無形的關卡,是時間、空間、形象、聲音所幻化──等待她開啟的渾沌之門」(註2)。​

在思緒跳躍之際,令人不免質疑,究竟敘事的真實性何在?若詩篇的真實性或敘事線無法被讀者理解,詩行只是作者孤獨的囈語。米克.巴爾(Mieke Bal) 在《敘事學:敘事理論導論》(Narratology: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)提到:「真實的價值意思是在行為者結構範圍內,行為者的真實性。」(註3)​

楊牧〈詩與真實〉:「虛與實,對一個持續完整的創作生命說來,彷彿又是實與虛,這二者矛盾相生,若有若無。」(註4)虛/實在時序的跳接之間恆常相生,在夢與醒的邊境,時間已悄然變形。​

「總在寅時,我醒轉他方/當未知的神/赤腳通過/這一扇不再是門的門/這一葉,眠床如舟」。詩篇裡具體的時間點一旦出現,醒轉與眠夢之際的裂隙,即刻融合。詩人的想像不斷暈染真實生活,席捲真實的生活意識。​

素材的時間跨度,可以區分為「轉折點」(crisis)與「展開」(developement)。所謂的「轉折點」(crisis),表示事件被壓縮進一個短暫的時間跨度; 「展開(developement)則「顯示出一種發展的較長時期」(註5),較為接近真實的生活經驗。​

在此詩之中,詩人善於在短暫的片段時間內,孕育室內的風暴,並且消解醒與夢之間的疆界:「我總是醒來/伴隨暈眩/焰火自水中微微顫動/欲望在廚房的邊緣迸碎如蘋果/掉落。讓我們去喚醒/不識歌謠的女巫/去潛水,去跳舞,去推開/每一扇白色的門」​

白色是所有光線的總和,也是生活現實的各式光譜。當酸甜苦辣所有的生活知覺,在詩人的筆下凝於此時間的轉折點,我們終於在生活的深淵,找到一處夢與生活的棲息地,不僅打開潛意識的大門,也讓內心的風暴有一個真實的出口。​

〆〆〆〆〆〆〆〆​
    ​
#李蘋芬 創作,Instagram:pingfenli​
#蔡牧希 手寫、賞析,Instagram:mushimushitsai​

(註1)李蘋芬,《初醒如飛行.序》,啟明出版,2019年4月​
(註2)陳義芝,〈推薦序:插下一面風旗——讀李蘋芬詩集〉,收於李蘋芬《初醒如飛行》,啟明出版,2019年。​
(註3)米克.巴爾(Mieke Bal) 《敘事學:敘事理論導論》,246頁。​
(註4)楊牧,〈詩與真實〉,《一首詩的完成》,洪範書店出版,2011年,206頁。​
(註5)米克.巴爾(Mieke Bal) 《敘事學:敘事理論導論》,頁250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